綠蜂膠具有多元的功能成份

蜂膠有天然抗生素之稱,主要含有芬多精、蜂膠多酚、類黃酮、微量元素、有機酸及多種酵素與維生素等成份對人體與植物都很有益處.

台灣綠蜂膠含有高抗氧化能力的異戊二烯類黃酮

源自於造物主的精妙的創造,植物經由吸收二氧化碳、水及陽光,合成出豐富的糖類、脂質、植化素系統與纖維素.

台灣綠蜂膠的成分具有相當高的商業應用價值

主要在於可萃取的類黃酮含量高達60%以上,對神經系統有幫助的異戊二烯類黃酮(PPL)更是含量中的主要成份.

國內外蜂膠相關研究期刊分享

蜂膠的修護功能很多元,特別是用於疾病的改善,在此我們整理並分享台灣及國外關於蜂膠的研究報告.

台灣原生綠蜂膠產品化應用

綠蜂膠富含修護功能的類黃酮很適合製作成簡易的保養品用,我們提供如蜂膠膏、蜂膠護唇膏、蜂膠乳霜…等DIY配方及做法.

顯示具有 異戊二烯類黃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異戊二烯類黃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

異戊二烯化的修飾可以增加類黃酮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異戊二烯基化類黃酮提升生物活性

關於異戊二烯基化類黃酮的生物活性,有學者彙整20032012年的研究報告,指出異戊二烯化類黃酮化合物是一類獨特的天然黃酮類化合物,特別適用於植物的自體防衛策略。這種特殊類別的類黃酮化合物通過異戊二烯基化增加了其骨架類黃酮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具有增強的抗菌、抗炎、抗氧化、細胞毒性、殺幼蟲和雌激素活性。

異戊二烯基在細胞膜上的作用機轉

10年的世界各國的科學家的實驗有新的證據表明,異戊二烯化類黃酮化合物可顯注提高抑制細菌和真菌活動來保護植物免受疾病侵害。2009-2012年研究其運作的機制表明異戊二烯化能增加了類黃酮的親脂性,增加了對生物膜的親和力並改善了與目標蛋白的相互作用。

 

異戊二烯基化可提高類黃酮的抗菌效力

日本的研究小組於2012發現異戊二烯化類黃酮有效地抑制了毛癬菌。最小抑菌濃度(MIC)為1.95 μg/ml,遠低於未修飾的類黃酮類化合物(7.8 μg/ml),因此可知道經過修飾後的類黃酮抗菌力提升了將近4倍。

 


異戊二烯基化可增加毒殺癌細胞的活性

在癌症相關化療靶點的細胞毒性活性分子研究。發現異戊二烯化黃酮類化合物通常顯示出比一般黃酮類化合物更大的結合能。來自得出的結論的異戊烯化黃酮類化合物可能通過抑制某些酶的活性,對癌細胞或功能低落的細胞產生更高的細胞毒活性,而一般正常細胞則保有較高的耐受性,並維持正常的運作,因此具有作為抗癌藥物的潛力。

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因食物產生過敏反應不是新鮮事,對蜂膠容易過敏族群竟是養蜂人家

在正常的食飲與生產過程,因人體基因的先天條件與坐息環境的變化,對特定食物產生過敏反應並非不是新鮮事,例如有人喝牛奶或吃麵包會發生過敏反應,當然對於蜂產過敏的事件在世界各地也被記錄及討論,但是另人意外的事,對蜂膠易過敏族群竟是養蜂人家。


 引文: Basista-Soltys K (2013) 養蜂人對蜂膠過敏-文獻綜述。

https://www.omicsonline.org/peer-reviewed/allergy-to-propolis-in-beekeepersa-literature-reviewp-11625.html

蜂膠是一種蜂產品,具有抗菌、抗炎和免疫調節活性。它還可以促進傷口癒合。蜂膠有很多成分,但也發現了一些過敏原。蜂膠可能會引起過敏,主要是局部應用後過敏性接觸性皮炎。它已被公認為一種職業接觸過敏原,主要存在於養蜂人中,但也存在於音樂家和製作弦樂器的人中。養蜂人比一般人群更常接觸蜂膠過敏原。養蜂人對蜂膠過敏的發生率為 0.76%-4.04%。本綜述介紹了一些可能影響養蜂人蜂膠過敏發生的因素。

介紹

蜂膠是工蜂從樹木的樹脂中收集的物質,主要來自楊樹和針葉樹的芽。蜜蜂將其用作多功能材料來建造和修復蜂巢以及抵禦微生物。蜂膠的使用歷史悠久。古羅馬人和希臘人將蜂膠用於多種用途。蜂膠最重要和最著名的特性是其抗菌、抗病毒和抗真菌活性,以及​​抗炎和再生特性。它現在被用作某些醫藥產品中的傷口,燒傷和凍傷治療外用的活性物質,也可作為膳食補充劑,化妝品成分。

蜂膠的組成份

蜂膠的化學成分是可變的,取決於地理區域的植被、一年中的時間和蜜蜂種類。目前,研究人員從蜂膠中提取了 300 多種物質。一般蜂膠的成分包括:樹脂(50-80%)、蜂蠟(8-30%)、植物蠟(6%)、精油(10-14%)、花粉(5%)、單寧(10%) )、雜質 (5%)、脂蛋白物質、微量營養素如鈣、錳、鎂、鋅、錫、銅、矽、鐵、鋁、銀、鈉、鉀、鉻、鍶和維生素:維生素原 A,維生素 B1、B2、B5、B6、C、D、E。在芳香酸中可能出現以下物質:肉桂酸、咖啡酸、阿魏酸、苯甲酸、水楊酸和 2-氨基-3-甲氧基苯甲酸。最重要的芳族酯包括肉桂酸和咖啡酸的乙酯、苯甲酸的苯乙酯。在蜂膠中經常檢測到黃酮類化合物,如白楊素、柚金黃酮、松香素、芹菜素和松香素查爾酮。還可能發現高良薑素、山奈酚、松香素。歐洲蜂膠中存在的其他化合物(值得一提)是香葉醇、橙花醇、、β-eudesmol、kariofilen、廣藿香、其他芳香族化合物(香草醛)、碳氫化合物、三萜醇,而太平洋蜂膠則含有山奈酚、異戊二烯類黃酮,中南美洲則含有雙異戊二烯香豆酸、山奈酚及多酚物質。其他的物質還有酶(澱粉酶、酯酶)和微量營養素(錳,鐵,矽,鎂,鋅,硒,鉻)。


過敏原

蜂膠成分豐富,但也含有過敏原。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 26 種過敏原。主要的過敏原是咖啡酸酯(如咖啡酸的 1,1-二甲基烯丙酯、咖啡酸芐酯、咖啡酸香葉酯)和肉桂酸酯(如肉桂酸肉桂酯、肉桂酸芐酯、肉桂醇)。在中歐,在楊樹芽中發現的咖啡酸酯可能是誘發接觸過敏的原因。這些物質可能存在於其他植物來源的產品中。蜂膠的局部應用可能會與其他含有這些成分的產品發生交叉過敏。在文獻中描述了蜂膠和秘魯香脂、松香、松節油、精油、香料之間的交叉反應。


在蜂膠中鑑定出的最重要的接觸過敏原是來自楊樹芽的化合物 LB-1(主要由三種咖啡酸戊烯酯組成)。GC/MS 分析確定了 LB-1 的確切組成。它由 3-methyl-2-butthyl-caffeate (54.2%), 3-methyl-3-buthylcaffeate (28.3%), 2-methyl-2-butthyl-caffeate (4.3%), phenethylcaffeate (7.9%) 組成,咖啡酸 (1.3%)、咖啡酸芐酯 (1.0%)。

蜂膠中第二個接觸過敏原是咖啡酸苯乙酯(咖啡酸苯乙酯 (CAPE)),其含量低於 LB-1。在施用相同的低濃度 (0.1%) 這兩種過敏原後,顯示出類似的反應。

第三個主要接觸過敏原是水楊酸芐酯。該化合物是一種中等強度的過敏原,但在使用一些含有水楊酸芐酯的化妝品後,可能會導致對蜂膠過敏的患者發生交叉反應。第四個主要接觸過敏原是肉桂酸芐酯,表現出弱的過敏特性。


對蜂膠過敏

文獻中的數據表明,蜂膠過敏並不常見,而且在皮膚或粘膜外用後比口服後更常發生。對蜂膠的過敏反應通常在局部給藥後以接觸性皮炎的形式發生,但也有報導稱蜂膠過敏表現為鼻炎、結膜炎、口腔粘膜炎症和潰瘍、支氣管痙攣、呼吸急促和喘息,伴有發燒,蕁麻疹、頭痛、噁心。2004年還報導了局部應用蜂膠治療鼻咽腔急性炎症後發生喉水腫和過敏性休克的案例。1986 年至 2006 年期間,世界衛生組織監測副作用的數據庫僅報告了 29 起蜂膠後的不良事件。


養蜂人對蜂膠過敏

關於蜂膠過敏反應的初步報告來自養蜂人,以及用蠟調製人物的音樂家和藝術家。蜂膠之後的第一例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病例發表於 1915 年,描述了一位養蜂人的手部有皮膚損傷。從那時起,蜂膠被認為是主要在養蜂人中的職業接觸過敏原,因為他們是一個職業群體,最容易接觸蜂膠的過敏原。對世界文獻的回顧表明,對蜂膠過敏的 ¼ 人是養蜂人。


Münstedt對德國養蜂人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3.6% 的受訪者對蜂膠過敏(1051 名養蜂人中的 37 人)。其中超過 72% 的人對其他物質過敏(37 名養蜂人中有 21 名對蜂膠過敏)。對蜂膠的反應在 5 到 48 小時後出現(平均時間為 11 小時)。副作用持續 5 小時至 20 天(平均 5 天)。該研究證實,蜂膠不僅可能引起IV 型(CD4+ 輔助T細胞)的超敏反應,還會引起與急性過敏反應相關的全身反應。蜂膠引起最常見的皮膚反應是瘙癢、灼熱、蕁麻疹、局部皮疹。本研究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論點,做為溶劑(主要是乙醇)的使用可能會影響蜂膠過敏的發展,這一假設可以解釋抗原運輸到皮膚深層的原因,這會導致超敏反應。這一假設應在未來的研究中得到證實。作者指出了一些與蜂膠過敏發生相關的因素。對蜂膠的接觸過敏與肺部疾病和其他過敏反應顯著相關。根據這項研究,對蜜蜂叮咬的反應與對蜂膠的過敏無關。


波蘭藥學家 Sanokowska 表示,波蘭南部 Malopolska 地區的養蜂人對蜂膠過敏的比例為 4.04% 。另一項對波蘭農民的研究表明,1例(0.76%=1/132農民)過敏性接觸性皮炎是由蜂膠過敏引起的。秘魯香脂是10例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的原因(7.6%=10/132農民)Spiewak 報告說,蜂膠是波蘭農民職業性皮膚病的原因,其中 101 名農民中有 2 名 (2%)。


Basista 和 Filipek 對波蘭養蜂人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558 名養蜂人中有 17 名 (3.05%) 對蜂膠過敏。同時直至目前沒有關於對蜂膠和其他蜂產品過敏的報告。使用蜂膠作為治療劑的 2205 名家庭成員中只有 14 名 (0.63%) 報告了蜂膠過敏。可以影響過敏發生的因素是過敏性疾病(例如特應性過敏性皮炎)或其他對引起濕疹的不同過敏原的過敏。養蜂人和農民蜂膠過敏的流行情況匯總於表1。


人口    受訪者    人數  對蜂膠過敏% 

養蜂人(德語) 1051  3.60%

養蜂人(波蘭) 297   4.04%

農  民(波蘭) 132   0.76%

農  民(波蘭) 101   2.00%

養蜂人(波蘭) 558   3.05%

表 1:根據現有數據,養蜂人和農民蜂膠過敏的流行率。


結論

文獻數據表明使用蜂膠時可能會發生過敏反應,但更常見的是對蜂膠及其外用製劑過敏的案例。口服蜂膠被認為是對人體無毒的產品,儘管在文獻中描述了一些口服後過敏的案例。

對蜂膠過敏並不常見,但有一些群體過敏風險更大,例如養蜂人和他們的家人最容易接觸到蜂膠及其過敏原。該組中的致敏範圍為 0.76 至 4.04%。養蜂人比健康人群更容易受到蜂膠過敏的影響 (0.64%-1.3%),但與因過敏性皮膚病而早期治癒的皮膚病患者相比,蜂膠過敏的影響並不大 (1.2%-6.7%)。

蜂膠在所有的蜂產品中具有抗菌、抗炎和免疫調節活性,它還可以促進傷口癒合、促進腫瘤細胞或癌細胞凋亡,但蜂膠並非藥品,也含有過敏原成分,建議有敏感體質的民眾,應避免食用蜂膠及蜂產品,如需使用應請教醫師,有不適應需就醫處理。

2020年1月11日 星期六

異戊二烯類黃酮研究確定對具有抗藥性的乳腺癌及相關蛋白有強效的抑制和特異選擇性

20056月的癌症研究期刊

腫瘤細胞固有及獲得耐藥性是抗癌化學療法失敗的主要原因。傳統上多重耐藥性(Multidrug-Resistant簡稱MDR),是指細胞具有減緩化學藥物活性的特性,主要機制是細胞會將細胞毒素(抗癌藥物)透過轉運蛋白送到細胞外,使得藥劑難以發揮殺死腫瘤細胞的作用(圖一),相對造成正常細胞的生存壓力。目前研究文獻指出細胞膜上有幾種轉運蛋白(ABC transporter)參與MDR作用,包括P-糖蛋白(MDR1 / ABCB1),多重耐藥蛋白(MRP1 / ABCC1),以及最近發現的乳腺癌耐藥蛋白(ABCG2 / BCRP / MXR / ABCP)。這些轉運蛋白(屬於ATP水解酵素)位於細胞膜中,並利用ATP水解的能量排出多種藥物。ABCG2是“半轉運蛋白”,必需形成二聚體轉運蛋白才有活性,但也有被檢測出有四聚體或更高形式的寡聚體的型式存在。目前針對ABCG2使用藥物有米托蒽醌(mitoxantrone)喜樹鹼衍生物,甲氨蝶呤和蒽環類藥物作為抑制劑。
圖一 網址: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Norman_Saunders/publication/325221328/figure/fig4/AS:661770511323139@1534789793926/Efflux-transporters-at-the-blood-brain-barrier-These-are-mainly-ATP-binding-cassette.png
儘管底物譜與P-糖蛋白高度重疊,但抑製劑並非如此,這可能解釋了使用P-糖蛋白抑製劑規避臨床MDR的嘗試失敗的原因。ABCG2的廣泛組織分佈還支持其在控制重要藥理屏障滲透性中的作用。因此,ABCG2抑製劑不僅作為臨床耐藥性的逆轉劑,而且還可以通過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血漿半衰期以及腦和胎兒的滲透性來改善化療藥物的藥物動力學,因此受到廣泛關注。


圖二 異戊二烯基白楊素的及衍生物的相關圖解


最近科學家詳盡地研究了天然和半合成類黃酮P-糖蛋白(調節劑)MRP1,以及相關的線蟲和酵母多藥物轉運機制。黃酮類化合物是多酚化合物大家族的其中一員(圖二),在植物中分佈廣泛。目前已在臨床試驗中描述夫拉平度(一種類黃酮樣細胞週期抑製劑)對ABCG2有拮抗特性,因此分析了類黃酮調節轉運蛋白活性的能力,並發現了對某些類黃酮衍生物也具有效抑制活性。若干報告描述了許多天然類黃酮具有抑制ABCG2過度表達的功能,選擇性的對腫瘤細胞抑制誘導藥物排出的作用,或逆轉多重耐藥性的細胞,但沒有發現類黃酮結構與活性之間有相關性。我們的目的是通過篩選許多結構相關的衍生物,建立抑制野生型ABCG2轉運抗癌藥物米托蒽醌外排關聯性。

圖三:異戊二烯類黃酮殺腫瘤細胞 IC50測試結果

目前的結果表明,疏水性類黃酮6-異戊二烯基白楊素是一種有效的抑製劑,其效率比白楊素高15倍(圖三)。有趣的是,R482T突變限制了這種依賴異戊二烯作用,而甲氧基白楊素的抑制能力甚至有所提高,尤其是對羅丹明(多環螢光染料)轉運的抑制力。6-異戊二烯基白楊素和甲氧基白楊素都能促使ABCG2-轉染細胞對米托蒽醌有更高的敏感度,但是對正常的細胞的毒性是低的,並且與P-糖蛋白或MRP1無明顯相互作用。因此台灣綠蜂膠屬於異戊二烯類黃酮這些化合物可以被認為有潛在臨床意義,並具特異性且有效的ABCG2調節劑。

期刊出處:https://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65/11/4852

2019年10月12日 星期六

來自天然植物的異戊烯基類黃酮對癌細胞有高選擇性抗增殖特性


啤酒花又名為蛇麻草,英文名為Hops是釀製啤酒很重要的成份,在乾品中的類黃酮含量為0.11.0%,其中的主要是黃腐酚(XN,而黃腐酚屬於一種查爾酮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可做為抗氧化劑、抗炎藥和抗癌藥…等,經研究顯示修飾此分子的10個官能基,其中的任何一個就能衍生出具有46種抑制癌細細的酵素系統,可說相當具潛在的抗癌作用天然成份。

圖片出處:Jiang, C.-H.; Sun, T.-L.; Xiang, D.-X.; Wei, S.-S.; Li, W.-Q. Anticancer Activity and Mechanism of Xanthohumol:A Prenylated Flavonoid From Hops (Humulus lupulus L.). Front Pharmacol. 2018, 9, 530. [CrossRef] [PubMed]

迄今已知的研究中在第8個碳上有異戊烯基化的類黃酮-8-柚皮素(8-prenylnaringenin),簡稱8PN是現今最有效的植物雌激素。本研究測試XanthohumolXN)和4種次要啤酒花異戊二烯類黃酮,對人類癌症和正常細胞有抗增殖活性:分別是α,β-二氫基黃腐酚(2HXN)、異黃腐酚(IXN)、8-異戊基柚皮苷(8PN)和6-異戊烯基柚皮苷(6PN)。此研究以非戊烯基化柚皮苷(NG)作為模型化合物。實驗結果得知黃腐酚、α,β-二氫黃腐酚和6-異戊烯基柚皮苷是抗增殖活性最高的化合物。另外黃腐酚對五種癌細胞株可表現出比順鉑(CP)有更高的抗增殖活性:有A2780cis對順鉑耐藥性卵巢癌細胞株、乳腺MDA-MB-231T-47D、前列腺PC-3和結腸HT-29。其中異黃腐酚對乳腺癌細胞MDA-MB-231T-47D的作用強於順鉑,而6-異戊烯基柚皮苷對乳腺癌細胞T-47D的作用強於順鉑。經過測試發現的查爾酮對正常乳腺癌MCF 10A細胞株與乳腺癌細胞株具有高度選擇性的抗增殖活性(計算的選擇性指數範圍為510)。柚皮苷的低抗增殖活性表明異戊二烯基對於抗增殖活性有重要的意義。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c/Humulus_lupulus_011.JPG

Take-home message: 類黃酮的結構對人類癌細胞系的抗增殖活性有高選擇,有開發低副作用及抗藥性癌細胞的潛力

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綠蜂膠萃取流程介紹

台灣綠蜂膠的類黃酮是東亞太平洋地區特有的成份,稱為異戊二烯類黃酮 (PPL),經研究指出因含有異戊二烯的官能基,具有更優異的抗氧化與強化神經細胞的生藥特性,相對的脂溶特性提升,在萃取過程蜂蠟不易分離。



所以多方比較與測試,採用多段式萃取法,能去樹脂、脫蠟,能分離酒精成份,可說是,萃取綠蜂膠的最佳方式。綠蜂膠經萃取純化後,所得到的固成份能保有90%的有效成份,以下為SGS的檢驗結果

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全球各地蜂膠化學成分的研究及最新進展


評論-蜂膠化學成分的最新進展

1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杭州310058;電子郵件:asmallcaths@163.com(SH); lgzcplyx@aliyun.com(C.-PZ);kaiwang628@gmail.com(KW)
2悉尼大學藥學系,悉尼,新西蘭,2006年,澳大利亞
發佈時間:2014年11月26日
19632; DOI:10.3390 / molecules191219610 ISSN 1420-3049  www.mdpi.com/journal/molecules

摘要:蜂膠是一種具有廣泛臨床應用的蜜蜂產品。 當前文獻描述了從植物樹脂中收集蜂膠。 從系統的數據庫搜索,241蜂膠中的化合物在2000年至2012年間首次發現; 和他們屬於類黃酮,苯丙素,萜烯類,二苯乙烯,木脂素,香豆素及其異戊烯基化衍生物,顯示出模式一致約有300種以前報導的化合物。 蜂膠的化學特性與地理位置,植物來源多樣性和蜜蜂的種類有關。

關鍵詞:蜂膠; 蜜蜂; 黃酮類化合物; phenypropanoids; terpenenes; 植物來源

介紹
蜂膠是一種具有廣譜生物學特性的蜜蜂產品[1]。 作為樹脂物質,蜂蜜是由蜜蜂製備的,以密封裂縫,光滑的牆壁,並保持水分溫度穩定在蜂巢全年。 生蜂膠通常由50%的植物組成樹脂,30%蠟,10%必需和芳香油,5%花粉和5%其他有機物質。 它有據報導,蜂膠是從楊樹,針葉樹,樺樹,松樹,al木,柳樹,棕櫚樹,
蜂膠廣泛用於預防和治療感冒,傷口和潰瘍,風濕病,扭傷,心臟疾病,糖尿病[5-8]和齲齒[9],由於其多樣的生物學特性如抗炎劑[8,10-12],抗菌,抗氧化,抗腫瘤[3],抗潰瘍和抗艾滋病毒活動[13]。 蜂膠在現代醫學中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化學成分。 許多研究表明觀察到的效果可能是由此產生的其複合成分的協同作用[14-16]。以前的評論[3,17,18]涵蓋了有關化學成分的知識蜂膠植物來源於20世紀。 直到2000年,超過300種化學成分屬於黃酮類化合物,萜烯類和酚醛類。 一些代表化合物總結在圖1中。

蜂膠中的代表性化學成分。
溫帶蜂膠中的特徵成分是沒有B環取代基的黃酮類化合物,如膽紅素,高良薑,皮諾布林,小熊肯酮。 咖啡酸苯乙酯(CAPE)是主要的具有廣泛生物活性的溫帶蜂膠成分,包括抑制核因子κ-B; 抑制細胞增殖; 誘導細胞週期停滯和細胞凋亡。 在熱帶地區蜂膠,特別是巴西綠色蜂膠,主要的化學成分被酯化苯丙素(例如,artepillin C))和二萜烯。 對於在太平洋地區生產的蜂膠,異戊二烯類黃酮(香葉基黃烷酮)在非洲地區的蜂膠中也發現此特徵化合物[19]。
蜂膠的化學成分易受地理位置,植物性起源[20-23]和蜜蜂種[23]。 為研究化學品提供理論依據蜂膠和植物來源的組成和藥理活性,並控制質量,2000年至2012年間首次從蜂膠中分離出的化學成分從數據庫,包括BioMed Central,Biosis Citation Index,Medline,和PubMed

2蜂膠中的化合物
隨著高效液相色譜分離純化技術的發展,色譜法(HPLC),薄層色譜法[24],氣相色譜(GC),以及識別技術,如質譜(MS)[25],核磁共振(NMR),氣體等色譜和質譜(GC-MS)[26],更多的蜂膠化合物第一次被鑑定; 包括類黃酮,萜烯,酚類及其酯,醣類,碳氫化合物和礦物質。 相比之下,相對常見的植物化學物質如生物鹼,並且沒有報導環斑素。 報導了二百四十一種(241種)化合物從2000年至2012年間蜂膠首次出現。其化學類別,地理位置,和可能的植物來源,總結如下。

3.黃酮類
為蜂膠的主要成分對於蜂膠藥理活性有很大的貢獻。 黃酮的含量作為評估蜂膠品質等級的標準 [27]。 類黃酮具有廣譜的生物學特性,如抗菌,抗病毒藥物和抗炎作用[16,28]。 根據化學結構,蜂膠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分類為黃酮,黃酮醇,黃酮酮,黃烷醇,查爾酮,二氫查耳酮,異黃酮,異黃酮,黃烷,異黃酮和新類黃酮。 從2000年到2012年,共有112種黃酮類化合物在不同類型的蜂膠中首次鑑定(表1)。 另外,類黃酮苷在蜂膠中非常罕見; 他們是異鼠李素-3- O - rutinoside [29]和黃酮C-糖苷[30]。
中國,波蘭,埃及和墨西哥蜂膠鑑定了五種黃酮 1-5 。 根據地理起源和典型化學成分,這些蜂膠的植物來源樣本被認為是 楊 屬 。 在所羅門群島和肯尼亞的樣本中,研究人員確定了四種黃酮醇 6 - 9 ,並證實這些化合物顯示有效抗菌活性[31]。 在植物中也發現大部分鑑定的化合物Macaranga ,表明Macaranga屬是可能的植物來源。 在太平洋蜂膠中,科學家發現許多展示強力抗菌活性的異戊二烯基黃酮酮 21 - 31因為親脂性異戊烯基可以快速修護細胞膜損傷的功能[32]。
一些黃酮酮11,13,14,17至19也被鑑定在楊梅蜂膠中。 Sherstha 等人 確定尼泊爾蜂膠,葡萄牙蜂膠和澳大利亞蜂膠中分別含有三種黃酮醇 42 - 44 。

表1.自2000年以來在蜂膠中鑑定的類黃酮。

化學名稱  地理位置參考
黃酮
1木犀草素 中國 [33]
2 6- Cinnamylchrysin中國[34]
3 3',5-二羥基-4',7-二甲氧基黃酮 波蘭 [26]
4 六甲氧基黃酮 埃及 [35]
5 (7“ R )-8- [1-(4'-羥基-3'-甲氧基苯基)丙-2-烯-1-基] 墨西哥 [36]
6 2' - (8“ -羥基-3”,8“ -二甲基-辛-2” -烯基)-quercetin所羅門島 [31]
7 8-(8“ -羥基-3”,8“ -二甲基-辛-2” -烯基)-quercetin 所羅門島 [31]
8 2'- Geranylquercetin 所羅門島 [31]
9 Macarangin肯尼亞 [37]
10(7“ R )-8- [1-(4'-羥基-3'-甲氧基苯基)丙-2-烯-1-基] - 赤黴素 墨西哥 [36]

黃烷酮
11 3- O - [( S )-2-甲基丁酰基]多殺菌素 中國 [34]
12( 2S )-5,7-二羥基-4'-甲氧基-8-異戊基黃烷酮 所羅門島 [31]
13 Hesperitin-5,7-二甲醚 葡萄牙 [38]
14 皮諾班肯-5-甲基醚-3- 鄰苯二甲酸酯 葡萄牙 [38]
15 7- O -腎上腺皮質激素 希臘語 [39]
16 7- O -腎上腺素 希臘語 [39]
17( 2R ,3R)-3,5-二羥基-7-甲氧基黃烷酮3-(2-甲基) -丁酯 墨西哥 [36]
18( 2R ,3R)-6 [1-(4'-羥基-3'-甲氧基苯基)丙-2-烯]多巴酚丁酯 墨西哥 [40]
19 ( 2R ,3R)-6 [1-(4'-羥基-3'-甲氧基苯基)丙庚-2-烯-1-基] -pinobanksin -3-乙酸乙酯 墨西哥 [40]
20 3',4',6-三羥基-7-甲氧基黃烷酮 尼泊爾 [41]
21 5,7,3',4'-四羥基-5'- 碳 - ger基基黃酮 日本 [42]
22 5,7,3',4'-四羥基-6- C - 香葉基黃酮 日本 [42]
23 5,7,3',4'-四羥基-2'- 碳 - ger基基黃酮 日本[42]
24 5,7,3',4'-四羥基-2'- C-香葉基-6- prenylflavanone 日本 [42]
25 Propolin A台灣 [43]
26 派林B台灣 [43]
27 Propolin E 台灣 [43]
28 乙狀結腸B台灣 [43]
29 Bonannione A 台灣 [31]
30 苯酚A 所羅門島 [31]
31 苦參酮A所羅門島 [31]
32 ( 2S )-7-羥基黃烷酮 巴西 [44]
33 ( 2S ) - 赤黴素 巴西 [44]
34 ( 2S )-7-羥基-6-甲氧基黃烷酮 巴西 [44]
35 (2 S )巴西 [44]
36 (2 S ) - 二氫巴膽鹼 巴西 [44]
37 ( 2S ) - 二氫呋喃甲醛A 巴西 [44]
38 ( 2R ,3R)-3,7-二羥基黃烷酮 巴西 [44]
39 Garbanzol 巴西 [44]
40 ( 2R ,3R)-3,7-二羥基-6-甲氧基黃烷酮 巴西 [44]
41 Alnustinol 巴西 [44]
42 ( 2R ,3R)-3,6,7-三羥基黃烷酮 尼泊爾 [41]
43 5-甲氧基-3- hidroxyflavanone 葡萄牙 [38]
44 5,7-二羥基-6-甲氧基-2,3-二氫黃酮醇-3-乙酸甲酯 澳大利亞 [45]

異黃酮
45 Odoratin 尼泊爾 [41]
46 7,3',4'-三羥基-5'- methoxyisoflavonoid 尼泊爾 [41]
47 6,7,3'三羥基-4'- methoxyisoflavonoid 尼泊爾 [41]
48 7,3'-二羥基-6,5'-甲氧基異黃酮 尼泊爾 [41]
49 7-羥基-4'- methoxyisoflavonoid 古巴 [46]
50 5,7-二羥基-4'- methoxyisoflavonoid 古巴 [46]
51毛蕊 巴西 [44]
52 7,4'-二羥基異黃酮 巴西 [24]
53紫檀 巴西 [24]
54 Medicarpin 巴西 [24]
55 4',6,7-二甲氧基-2'- isoflavonol 巴西 [24] Isodihydroflavones
56 大豆苷元 巴西 [44]
57 芒 巴西 [44]
58 Xenognosin B 巴西 [44]
59 生物素A 巴西 [44]
60 紅車軸草 巴西[44]
61 2'-羥基蝶呤A 巴西 [44]
62 (3 S )巴西 [44]
63 ( 3S ) - 異戊酮 巴西 [44]
64 (3 S ) - 菲羅林 巴西 [44]
65 ( 3R)-4'-甲氧基-2',3,7-三羥基異黃烷酮 巴西 [44]
66 鷹嘴豆芽素 古巴 [25] 查爾
67 3,4,2',3'-四羥基 巴西 [30]
68 異甘草素 巴西 [44]
69 4,4'-二羥基-2'-甲氧基查 巴西 [44] 二氫查耳酮
70 ( αS )-α,2',4,4'-四氫二氫查耳酮 巴西 [44]
71 2',4'- Dihydroxychalcone 巴西 [44]
72 2',6'-二羥基-4',4- dimethoxydihydrochalcone 加拿大 [47]
73 2',4',6'-三羥基-4- methoxydihydrochalcone 加拿大 [47]
74 2',6',4- Tryhydroxy -4'- methoxydihydrochalcone 加拿大 [47]

黃烷酮
75 8 - [( E -4-苯基丙-2-烯-1-酮]-( 2R , 3S )-2-(3,5-二羥苯基)-3,4-二氫-2H-2-待nzopyran -5-甲氧基-3,7-二醇,中國 [48]
76 8 - [( E )-4-苯基丙-2-烯-1-酮] - ( 2S ,3R)-2-(3,5-二羥基苯基) -3,4-二氫-2H-2-苯並吡喃-5-甲氧基-3,7-二醇 中國 [48]
77 8 - [( E )-4-苯基丙-2-烯-1-酮] - ( 2R , 3S )-2-(3-甲氧基-4-羥基苯基)-3,4-二氫-2H-2-苯並吡喃-5-甲氧基-3,7-二醇 中國 [48]
78 3-羥基-5,6- dimethoxyflavan 墨西哥 [49]

異黃烷
79 (3 S ) - 酒精 巴西 [44]
80 ( 3S )-Isovestitol 巴西 [44]
81 ( 3S )-7- O-甲基甘氨醇 巴西 [44]
82 (3 S ) - 肌醇六烯酸 巴西 [44]
83 7,4'-二羥基-2'- methoxyisoflavone 古巴 [46]
84 Neovestitol 古巴 [25]

蝶甙(一種類黃酮)
85 Medicarpin 古巴 [46]
86 4- Hydroxymedicarpin [46]
87 紫檀 古巴 [46]
88 4'-甲氧基- 5'hydroxyvesticarpan [46]
89 3,8-二羥基-9- methoxypterocarpan 古巴 [46]
90 3-羥基-8,9- dimethoxypterocarpan 古巴 [46]
91 3,4-二羥基-9- methoxypterocarpan 古巴 [46]
92 3,10-二羥基-9- methoxypterocarpan 巴西 [44]
93 圖6a-Ethoxymedicarpin 巴西 [44]
94 ( 6aR,11aR)-4-甲氧基丙二醛 巴西 [44]

開鏈類黃酮類化合物
95 類黃酮1 尼泊爾 [50]
96 類黃酮2 尼泊爾 [50]
97 類黃酮3 尼泊爾 [50]
98 新黃酮4 尼泊爾 [50]
99 類黃酮5 尼泊爾 [50]
100 類黃酮6 尼泊爾 [50]
101 類黃酮7 尼泊爾 [50]
102 類黃酮8 尼泊爾 [50]
103 類黃酮9 尼泊爾 [50]
104 類黃酮10 尼泊爾 [50]
105 ( S )-3'-羥基-4-甲氧基二硼草酮 尼泊爾 [51]
106 ( S )-3',4'-二羥基-4-甲氧基二硼草酮 尼泊爾 [51]
107 (S)-4- methoxydalbergione 尼泊爾 [51]

其他類黃酮
108 2,6-二羥基-2 - [(4-羥基苯基)甲基] -3-苯並呋喃酮 巴西 [44]
109 2-(2',4'-二羥基苯基)-3-甲基-6-甲氧基苯並呋喃 巴西 [44]
110 1-(3',4'-二羥基-2'-甲氧基苯基)-3-(苯基)丙烷 墨西哥 [49]
111 ( Z )-1-(2'-甲氧基-4',5'-二羥基苯基)-2-(3-苯基)丙烯 墨西哥 [49]

紅巴西蜂膠是一種新型蜂膠,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研究人員確定了許多通常在豆科植物樹脂滲出物中發現的化合物( Dalbergia包括 10種黃酮類32-41,四種異黃酮51-55,11,異二氫黃酮56-65 ,三個查爾酮67-69 ,兩個二氫查耳酮70-71。 考慮的三個二氫鯨蠟酮72 - 74在加拿大樣本中第一次發現Tacamahaca楊樹的芽滲出物的有此特徵。 Sha et al。 和Lotti 等人 鑑定了一些中國人具有高細胞毒活性的黃酮75-78和墨西哥蜂膠[48,49]。 Piccinelliet al。
鑑定出兩種異黃酮:
紅色古巴蜂膠中的7-羥基-4'-甲氧基異黃酮和5,7-二羥基-4'-甲氧基異黃酮,雖然他們的植物來源尚未得到確認。 他們可能來自豆科植物植物,這是紅色巴西蜂膠的相同植物來源[46]。 同時,異黃烷兩種類型的紅蜂膠中也發現了79 - 84和皮桐85 - 94 。 在尼泊爾的樣品中,鑑定出14種獨特的開鏈類黃酮類化合物 95 - 107 (圖2),用作標記物這種蜂膠的植物來源。圖2.蜂膠中的開鏈新黃酮。

在從尼泊爾蜂膠中分離出的化合物中,( S )-4-甲氧基石腦苷酸和異丁草酚被報導為Dalbergia和Machaerium樹林的成分 ,但一些新類黃酮如僅在 Dalbergia物種中 鑑定了 cearoin和9-羥基-6,7-二甲氧基山 萮草醇 [50]。
分別在巴西和墨西哥蜂膠中發現的其他類黃酮 108 - 111列於表1。

萜類化合物
雖然揮發物僅佔蜂膠成分的10%,但它們具有特徵具有樹脂味,有助於蜂膠的藥理作用。 作為主要化合物之一揮發性物質,萜類化合物在區分優質蜂膠與劣質中起重要作用或假蜂膠,它們具有抗氧化,抗菌和其他生物活性。
從蜂膠中分離的單萜包括無環,單環,雙環單萜及其衍生物。 主要的無環和單環單萜是月桂烯, 對甲苯胺和cineoles。 蜂膠中的雙環單萜可分為五類:thujanes, caranes, pinanes, fenchanes and camphenes。 倍半萜烯是蜂膠中最豐富的化學成分,根據環的數量,倍半萜類分為四類:無環,單環,二環和三環。 蜂膠中主要的無環倍半萜烯是farnesane衍生物。 有四種類型的單環倍半萜類,五種類型的雙環倍半萜烯和蜂膠中有十種三環倍半萜烯類。 Cembrane,labdane,abietane,pimarane和totarane據報導蜂膠中主要的二萜類化合物,其中一些被證明具有廣泛性藥理特性譜。 蜂膠中的四環三萜烷是lanostanes andcycloartane and the pentacyclic triterpenes are oleanane, ursane and lupane.)毛甾醇環戊烷和五環三萜烯是油甘油,尿烷和十二烷。
一個單萜( 反式 -β-萜品醇)和三倍半萜烯γ-elemene, α-ylangene, valencene(欖香烯,α-依蘭諾,戊烯)在巴西蜂膠中鑑定出生物活性的效價[52]。 在土耳其蜂膠,幾個確定了倍半萜類化合物 119 - 123 ; 並沒有直接的證據來確定正確的植物每種類型的土耳其蜂膠的來源[53]。 Popova 等人 確定了通常的“地中海”來自希臘的樣品中有雙萜化合物,以及被認為是的一些二萜(表2)不同Coniferae(主要是松科和柏木科)的特徵油樹脂成分植物[29],雖然他們的植物來源被認為是柏樹科,因為希臘蜂膠含ferruginol, totarol, oxygenated ferruginol and totarol derivatives,和sempervirol,它們是通常在柏木科植物中被發現,但不是松果科。 一些三萜屬於十二烷( 154 - 156 ),羊毛烷( 157 - 158 ),油葵( 159 - 161 ),尿烷( 162 - 164 )和其他類型( 165 - 170 )在巴西,古巴,希臘,緬甸和埃及蜂膠中首次發現。

表2. 2000年以來在蜂膠中鑑定的萜烯。

單萜
112 反式 -β-萜品醇 希臘 [54]
113 芳樟醇 巴西[52]
114 樟 伊朗 [55]

倍半萜
115 Junipene 希臘 [54]
116 γ-欖 巴西 [52]

倍半萜
117 α-Ylangene 巴西 [52]
118 瓦倫 巴西 [52]
119 8-β - Cedran-8-醇 土耳其[53]
120 4- βH,5α-嗜血桿菌-1(10) - 烯 土耳其 [53]
121 α紅沒藥醇 土耳其 [23]
122 α桉葉醇 土耳其 [23]
123 α-杜松醇 土耳其 [23]
124 廣藿香烯 印度尼西亞 [56]

二萜
125 甲酰氧化物 希臘 [57]
126 鐵鏽醇 希臘 [57]
127 Ferruginolone 希臘 [57]
128 2- Hydroxyferruginol 希臘 [57]
129 6/7-Hydroxyferruginol 希臘 [57]
130 Sempervirol 希臘 [57]
131 止痛酸 希臘 [57]
132 18 Succinyloxyabietadiene 希臘 [57]
133 18 Succinyloxyhydroxyabietatriene 希臘 [57]
134 18 Hydroxyabieta-8,11,13-阿松香三烯三烯 希臘 [57]
135 胞內酸 希臘 [57]
136 有機碳酸 希臘 [57]
137 二萜酸 希臘 [57]
138 新生酸 希臘 [57]
139 Labda-8(17),12,13-三烯 希臘 [57]
140 羥基脫氫松香酸 希臘 [57]
141 Dihydroxyabieta-8,11,13-阿松香三烯三烯 希臘 [57]
142 13(14) - 脫水丁酸 希臘 [57]
143 脫氫松香酸 希臘 [57]
144 18 Hydroxyabieta-8,11,13-阿松香三烯三烯 希臘 [57]
145 丁酸 希臘 [29] 146
14,15-二氫-13-氧代-8(17) - 19-酸 希臘 [29]
147共同體 希臘 [29]
148 棕櫚酰基脂肪酸 希臘 [29]
149 油酰基脂肪酸 希臘 [29]
150 13-羥基-8(17),14-實黴素-19-酸 希臘 [29]
151 15-奧卡波達-8(17),13( E ) - 二烯-19-酸 希臘 [29]
152 海松酸 希臘 [29]
153 Totarolone 希臘 [29]

三萜
154 鏈烷酸酚酯 巴西 [58]
155 羽扇豆醇 巴西 [58]
156 醋酸纖維素 古巴 [59]
157 醋酸蘭酯 埃及 [35]
158 羊毛甾醇 古巴 [59]
159 醋酸日耳環 古巴 [59]
160 Germanicol 古巴 [59]
161 乙酸β-氨乙酯 古巴[59]
162 β-Amyrone 古巴 [59]
163 乙酸乙烯酯 古巴 [59]
164 α-Amyrone古巴 [59]
165 24亞甲基- 9,19-ciclolanostan-3β醇 巴西 [58]
166 ( 22Z,24E)-3-氧代環繞-22,24-二烯-26-酸 緬甸 [60]
167( 24E)-3-氧代-27,28-二羥基環己基-24-烯-26-酸 緬甸 [60]
168 3,4-開環- Cycloart -12-羥基-4(28),24二烯-3- oicacid 希臘 [29]
169 環丙基-3,7-二羥基-24-烯-28-酸 希臘 [29]
170 3-氧代三萜酸甲酯 埃及 [61]

酚類
巴西綠蜂膠含有苯丙素,包括肉桂酸,對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及其衍生物。 在這些物質中,有異戊烯基化的肉桂酸結果是一個突出的化學特徵,對於綠蜂膠的抗菌活性具有密切關係。 近年來,研究人員確定了一系列苯丙素衍生物171-180巴西蜂膠 同時,一些咖啡酸衍生物 182 - 183和異阿魏酸衍生物184也通過GC-MS鑑定存在於楊梅蜂膠中。 巴西蜂膠中豐富的綠原酸來自 柑橘屬的花香 [62]。 在這種類型中鑑定出三種奎寧酸衍生物185-187的蜂膠。
另一類酚類,芪類在植物中不常見。 2010年,Petrova 等 確定兩種er烷基芪 蜂膠中產生的schweinfurthin A(188)和schweinfurthin B( 189 )肯尼亞。 這個日本的這兩種er anyl。[37]
在2012年,在所羅門島確定了另一種二苯乙烯,5-法呢基-3'-羥基白藜蘆醇( 190 )蜂膠,也在Macaranga植物[31]。 這些結果表明 Macaranga是可能來自肯尼亞和所羅門島的蜂膠植物來源。 但是,很多芪類(stilbenes)在澳大利亞袋鼠島蜂膠中鑑定了191 - 202 ,特別是去乙烯基化的茋使這種類型的蜂膠對DPPH自由基比巴西蜂膠更強烈的清除活動(scavenging activity) [63],表明芪的來源不僅限於少數植物。
木質素作為熱帶蜂膠的主要化學成分已經吸引了全世界的研究興趣。
在過去的12年中,研究人員確定了肯尼亞和巴西蜂膠中的三種木脂素 206 - 208 。如表3所示,其他酚類化合物和衍生物在蜂膠中鑑定巴西( 209 - 219 ),印度尼西亞( 220 - 229 ),法國( 230 ),伊朗( 231 - 239 )和馬耳他(240 - 241) 。 在這些化學物質當中,諾酮(nemorosone)( 215 )是Clusia玫瑰花樹脂的特有的主要成分,表明 Clusia spp。 是棕色蜂膠的植物來源[64]。 Tschimgin( 232 ),tschimganin
( 233 ),伊朗蜂膠中鑑定的ferutinin( 236 ),tefernin( 237 )是特徵組成被認為是除楊樹外的伊朗蜂膠的另一種植物來源的紅花屬。


表3.自2000年以來在蜂膠中鑑定的酚類。

苯丙
171 順 -3-甲氧基-4-羥基肉桂酸 巴西 [65]
172 反式 -3-甲氧基-4-羥基肉桂 巴西 [65]
173 3-戊基肉桂酸烯丙酯 巴西 [66]
174 對甲氧基肉桂酸 巴西 [66]
175 二氫肉桂酸 巴西 [66]
176 3-戊基-4-羥基肉桂酸 巴西 [67]
177 3,5-二戊基-4-羥基肉桂酸 巴西 [67]
178 3-甲基-2-丁烯基異構體 巴西 [66]
179 咖啡酸3-甲基-3-丁烯酯 巴西 [66]
180 十六烷基咖啡因 巴西 [66]
181 ( E )-4-(4'-羥基-3'-甲基 -( E )-2'-烯氧基)肉桂酸酯 澳大利亞 [63]
182 咖啡酸十四烷基酯(異構體) 埃及 [35]
183 咖啡因十四碳烯 埃及 [35]
184 2-甲基-2-丁烯基阿魏酸酯 烏拉圭 [68]

綠原酸
185 4-呋喃酰奎尼酸 巴西 [62]
186 5-鐵氧基奎尼酸 巴西 [33]
187 3,4,5-三 -O-茴香酰奎寧酸 巴西 [69]


188 施文福爾 肯尼亞[37]
189 施文福爾丁B 肯尼亞 [37]
190 5'-法呢基3'-hydroxyresveratrol 所羅門島 [31]
191 5,4'-二羥基-3'-甲氧基-3-丙烯酰氧基-E-二苯乙烯。 澳大利亞 [63]
192 3,5,3',4'-四羥基-2-異 戊烯基-E-二苯乙烯 澳大利亞 [63]
193 3,5,4'-三羥基-3'-甲氧基-2-異 戊烯基-E-二苯乙烯 澳大利亞 [63]
194 5,3',4'-三羥基-3-甲氧基-2-異 戊烯基-E-二苯乙烯 澳大利亞 [63]
195 5,4'-二羥基-3,3'-二甲氧基-2-異 戊烯基-E-二苯乙烯 澳大利亞 [63]
196 5,4'-二羥基-3-丙烯酰氧基-E-二苯乙烯 澳大利亞 [63]
197 3',4'-二羥基 -E-二苯乙烯 澳大利亞 [63]
198 3',4'-二羥基-3,5-二甲氧基-E-二苯乙烯 澳大利亞 [63]
199 二氫化二氫茋 澳大利亞 [63]
200 3,5-二羥基-2-異 戊烯基-E-二苯乙烯 澳大利亞 [63]
201 4- Prenyldihydroresveratrol 澳大利亞 [63]
202 3 Prenylresveratrol 澳大利亞 [63]
203 (+) - 起始酚二甲醚 巴西 [44]
204 (+) -松脂醇 巴西 [44]
205 (+) -丁香 巴西 [44]

木脂素
206 四氫抗菌素B 肯尼亞 [37]
207 6- Methoxydiphyllin 肯尼亞 [37]
208 蓖麻毒素C 肯尼亞 [37]

其他酚類
209 8-(甲基 - 丁酮)-6-丙烯酸 巴西 [70]
210 3-羥基-2,2-二甲基-8-異戊烯基苯並二氫吡喃-6-丙烯酸 巴西 [70]
211 2,2-二甲基-8-異戊烯基-6-丙烯酸 巴西 [70]
212 2,2-二甲基色烯-6-丙烯酸 巴西 [70]
213 2,2-二甲基-6-羧基乙基-2H- 1-苯並吡喃 巴西 [70]
214 2,2-二甲基-6-羧基乙烯基-8-異戊基-2H- 1-苯並吡喃 巴西 [70]
215 Nemorosone 巴西 [9]
216 7-表- clusianone 巴西 [9]
217 Xanthochymol 巴西 [9]
218 Gambogenone 巴西 [9]
219 超架子A 巴西 [71]
220 5 Pentadecylresorcinol 印度尼西亞 [72]
221 5-(8' ,11'Z-十五碳二烯基) - 間苯二酚 印度尼西亞 [72]
222 5-( 11'Z-十七碳烯基) - 間苯二酚 印度尼西亞 [72]
223 5 Heptadecylresorcinol 印度尼西亞 [72]
224 1,3-雙(trimethylsilylloxy)-5,5- proylbenzene 印度尼西亞 [56]
225 3,4-Dimethylthioquinoline 印度尼西亞 [56]
226 4-氧代-2-硫代-3-噻唑烷丙酸 印度尼西亞 [56]
227 D- 葡糖呋喃糖酸 印度尼西亞 [56]
228 多糠醛酸 印度尼西亞 [56]
229 3 Quinolinecarboxamine 印度尼西亞 [56]
230 Baccharin 法國 [73]
231 Suberosin 伊朗 [55]
232 Tschimgin 伊朗 [55]
233 Tschimganin 伊朗 [55]
234 對羥基苯甲酸戊酯 伊朗 [55]
235 香草香草 伊朗 [55]
236 Ferutinin 伊朗 [55]
237 Tefernin 伊朗 [55]
238 對羥基苯甲酸呋喃醇 伊朗 [55]
239 香草香草醇 伊朗 [55]
240 2-乙酰氧基-6- 對甲氧基苯甲酰基 ch酮二醇 馬耳他 [74]
241 2-乙酰氧基-6- 對羥基苯甲酰基 es酮二醇 馬耳他 [74]


有關蜂膠中糖含量的問題尚未解決。 花蜜和蜂蜜是被認為是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的來源。 其他人則認為他們來自蜂膠中的水解黃酮苷。 另外,含有許多醣,糖的粘液醇和酸被Crane列為潛在的蜂膠糖源[75]。 在蜂膠中起源於加那利群島和馬耳他,許多醣,糖醇和醣醛酸都是鑑定,支持聲稱植物膠漿是這些化合物的來源[74]。 在通過GC-MS鑑定了埃及蜂膠,許多醣,糖醇和醣醛酸。 其中鑑定了這些物質,半乳糖醇,葡萄糖酸,半乳醣醛酸和2- O -甘油半乳糖在蜂膠中第一次[61]。

7.碳氫化合物
碳氫化合物是蜂膠的其他基本成分。 近年來,烷烴,烯烴,鏈烯二烯,單酯,二酯,芳族酯,脂肪酸和類固醇已經在許多類型中被鑑定出來蜂膠如埃及蜂膠[35],巴西蜂膠[65]和安納托利亞蜂膠[76]。 對比由其生產的巴西蜂膠蠟和梳蠟組成殖民地,沒有任何區別被發現允許區分,表明兩個蠟的共同起源來源[77]。 這個結果不僅說明蜂蜜蠟是由蜜蜂分泌的[78],而且也是表明蜂膠蠟和梳蠟的組成僅依賴於遺傳因素蜜蜂,不是植物來源。

8.礦物元素
微量元素(Ca,K,Mg,Na,Al,B,Ba,Cr,Fe,Mn,Ni,Sr和Zn)和有毒元素(As,Cd,Hg
和Pb)在收集的蜂膠樣品中通過原子發射/吸收光譜法發現來自不同的克羅地亞地區[79]。 Br,Co,Cr,Fe,Rb,Sb,Sm和Zn不同阿根廷蜂膠通過中子活化分析。 這些研究表明,微量元素特徵
可根據其位置對蜂膠鑑定有用[80]。

9.蜂膠中的化學成分報告
蜂膠在2000年和2012年期間報告的化學成分總結在圖3和圖3中表4,表明與以前報告的類別一致(圖1)。 它是公認的草藥的化學成分受到許多環境因素的影響保持其遺傳特徵[81]。 對蜂膠的類似作用可以預期環境因素。 然而,需要考慮蜜蜂物種與地理因素和植物來源。

表4.自2000年以來在蜂膠中報導的化學類別。
黃酮類化合物 木犀草素
澳洲,巴西,緬甸,加拿大,中國,古巴,埃及,希臘,日本,肯尼亞,墨西哥,
尼泊爾,波蘭,葡萄牙,台灣,所羅門島
胡楊,血,黃檀,蜜蜂,意大利蜜蜂

異戊二烯化黃烷酮,7- 氧 -cembrin
希臘,日本
蜜蜂:意大利蜜蜂

理學類黃酮 Cearoin
尼泊爾,黃檀,蜜蜂:意大利蜜蜂 [50]

單萜,倍半萜,二萜,芳樟醇松香酸
巴西,希臘,印度尼西亞,伊朗,馬耳他,土耳其

阿魏
松科,柏科
蜜蜂:意大利蜜蜂

三萜,醋酸纖維素
緬甸,巴西,古巴,埃及,希臘
蜜蜂:意大利蜜蜂

苯丙酸和酯
對甲氧基肉桂酸
澳大利亞,巴西,埃及,烏拉圭
柑橘
蜜蜂:意大利蜜蜂
[61,63,66,68]

異戊二烯化苯丙酸
3-異戊二烯基- 4-羥基酸
巴西綠色蜂膠 Baccharies
非洲化蜜蜂
意大利蜜蜂 [67]

二苯乙烯和異戊二烯化芪類,3 Prenylresveratrol
澳大利亞,巴西,希臘,印度尼西亞,肯尼亞
蜜蜂:意大利蜜蜂[31,37,44,63,72]

木脂素,6- Methoxydiphyllin
肯尼亞
蜜蜂:意大利蜜蜂

香豆素,異戊二烯化香豆素,suberosin
伊朗
蜜蜂:意大利蜜蜂 [55]
圖3.自2000年以來在蜂膠中鑑定的代表性化學成分。

蜂類和蜂膠
我們建議蜜蜂的物種,亞種和品種對化學品有重大影響蜂膠組分和質量。 Apis 屬包含10個普遍認可的物種。蜜蜂( A. mellifera )廣泛傳播在歐洲,烏拉爾山脈,非洲和亞洲。 所有其他認可的 Apis物種具有亞洲分佈。 大約25個亞種被認可A. mellifera ,基於形態測定,行為和生物地理學[82],屬於三或四大專業亞種組[83]。
蜜蜂最受歡迎的是歐洲蜜蜂 Apes mellifera 。 它一直表明,蜜蜂品種影響從同一個蜂巢收集的蜂膠的抗菌活性;A. mellifera carnica蕁麻疹的抗菌活性比A. mellifera anatolica和A. mellifera caucasica 三隻蜜蜂種族既不使用同一種植物來源[23]。
在另一種類型的蜂膠中,由無刺蜜蜂種類生產的地質 丙烯 ,二苯甲酮,但不含黃酮類,已被鑑定為主要化合物[84]; 然而,由 Melipona fasciculate生產的 geopropolis含有高濃度的多酚,類黃酮,三萜類,皂苷,甚至單寧[85]。
雖然不同種類的蜜蜂喜歡不同的植物,蜂膠的化學特性就是這樣由同一品種生產的並不總是相同的。 巴西的綠色和紅色蜂膠都起源於此從非洲化的 梅花 [65,86],但這些蜂膠富含異戊烯基化的苯丙素和異黃酮 這些差異是由於植物,即 B. dracunculifolia和蜜蜂(Dalbergia ecastophyllum),被蜜蜂用作樹脂來源。 在蜂膠蜂膠中無刺激蜜蜂( Tetragonula carbonaria ), C-甲基化黃烷酮,萜烯酸和酚酸等沒食子酸,百里香和樅酸的二萜酸是主要的化學物質,但它缺乏來自蜜蜂種的蜂膠中發現的特徵黃酮類化合物和異戊二烯酚化合物澳大利亞[87,88]。 因此,蜂膠的變異化學成分取決於蜜蜂的偏好的植物來源和蜜蜂的種類和品種[89-91]。

11.蜂膠的地理起源
從許多國家收集的蜂膠已經表現出類似於楊樹類型的化學特徵蜂膠:中國[92],韓國,克羅地亞[93],台灣不同地區[43,94,95],新西蘭[96]和非洲[35]。 楊樹( Populus nigra L.和P. alba L)在歐洲很常見,用於命名常見類型的蜂膠含有豐富的類黃酮和苯丙素。 但是,黃酮不是限於楊樹; 此外,在楊樹不是本土植物的地區,如澳大利亞和南美洲的赤道地區,蜜蜂將尋求其他植物生產含蜂膠的蜂膠楊樹型蜂膠的黃酮類化合物[36]。
來自熱帶地區的蜂膠,巴西綠色和紅色蜂膠,分別富含甲基化對香豆酸的衍生物,以及與楊樹中不同的異黃酮類化合物蜂膠[3,97]。 另外,從所羅門島,緬甸,希臘,日本的蜂膠也是特徵通過去甲基化和去乙烯基化的類黃酮(表1)。

蜂膠植物來源
目前的看法是,蜂膠是從樹木樹如樹木和針葉樹中收集的因此蜂膠有時被分類為源植物名稱[2-4]。 植物來源是通過觀察蜜蜂的收集活動,並比較蜂膠的化學特徵和植物材料。 其他研究人員發現,蜜蜂通過切碎碎片收集植物材料的營養組織,所以蜂膠中植物組織的解剖特徵可以用作蜂膠來源證據[65]。
如最後一節所述, 楊樹種被認為是主要的植物來源蜂膠遍布世界各地,特別是在溫帶地區。 大多數蜂膠從歐洲北部收集美洲,亞洲非熱帶地區,新西蘭[3]甚至非洲(主要是尼羅河東部地區)三角洲地區)[35]含有特徵楊樹化學特徵:高水平的黃烷酮,黃酮,低酚類及其酯[98]。
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有幾棵楊樹。 蜜蜂必須尋找新植物來源的蜂膠。從巴西,東南採集蜂膠 Baccharis dracunculifolia原來是主要植物來源[66,99]。Artepillin C作為凸化學組成使得它很容易從其他類型的蜂膠區分這蜂膠。據悉,從蜂膠委內瑞拉,亞馬遜和古巴含有異戊烯二苯甲酮,這是源於的滲出物 Clusia花[9100]。
血桐植物已被證明是台灣[95],沖繩的植物源[101]被劃分為太平洋蜂膠[3]。在地中海的二萜類化合物的濃度高蜂膠可以從發起 柏木植物西西里,克里特蜂膠[29]和馬爾他蜂膠[74],松植物希臘蜂膠[39]。在袋鼠島(澳大利亞),蜜蜂收集蜂膠上特有澳大利亞植物的莖枝和種子莢果粘滲出物, 金合歡paradoxa的 [45]。紅巴西蜂膠和尼泊爾蜂膠具有多種生物活性neoflavonoids那主要來自屬 黃檀 [24,50]。
然而,一些植物來源的觀察蜜蜂的覓食行為都只是推測,不蜂膠和在植物源比較次級植物代謝物的化學身份。例如, 桉樹物種被認為是在澳大利亞源廠,南安納托利亞(土耳其)[102],伊斯梅利亞(埃及)[61]和巴西,但沒有真正的證據已經提出了這個原點。因此,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比較蜂膠的化學化合物和植物,以確認確切的植物源。

13.總結和未來展望
蜂膠的生物活性歸因於各種主要化學成分包括酚酸,酚酸酯,類黃酮,和萜類化合物,如CAPE,artepillin C,咖啡酸,白楊素,高良薑精和槲皮素,芹菜素,山奈酚,pinobanksin 5-甲基醚,pinobanksin,松屬素,pinobanksin 3-乙酸酯。
超過500個化合物已在蜂膠已確定來自許多國家直至2012年。他們屬於黃酮類化合物,苯丙,萜類,芪類,木脂素,香豆素和它們的異戊二烯化的衍生物。然而,生物鹼等其他常見的化學成分,環烯醚萜尚未報導蜂膠。這種特性通常由植物來源解釋。
我們建議蜂種和亞種需要與地域一起考慮因素和圍繞在今後關於蜂膠的研究蜂箱植物物種。未來的優先級研究躺在品種和蜂膠行為的影響,再加上餵養實驗識別植物部分源,這將促進我們對化學和質量的認識蜂膠,以及蜜蜂生物學。從不同位置和植物蜂膠的表徵源是必要的,以限定用於不同類型的蜂膠可接受定量標準。此外,需要與它們的化學相關聯的每個類型蜂膠的生物活性組成,最終,標準化的產品應在臨床研究中使用。

致謝
這項工作是由格蘭特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編號31272512)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由專項基金在中國農業部(CARS-45)的。
作者投稿
SH:概念,數據收集和手稿準備; 嗪:稿件的審查;
KW:數據採集; GQL:稿件準備與稿件的審查; FLH:概念
和手稿的reciew。
利益衝突
作者宣稱沒有利益衝突。

2017年7月3日 星期一

異戊二烯類黃酮好在哪裡

著名的巴西蜂膠經國際各研究指出該地區蜂膠含有二百種以上天然化學物質,其中包括苯丙酸(phenyl)、類黃酮(flavonoids) 、咖啡酸苯乙酯(caffeic acid phenethyl ester, CAPE)、烯類、多元酚…等,並透過許多細胞及動物實驗,經證實蜂膠具有抗氧化、抗菌毒、抗菌與毒殺癌細胞等生理活性。

依現代醫學和流行病學的研究報告指出,人體內的細胞受到超氧化物與自由基攻擊會造成氧化,進而造成身體的組組老化、正常細胞的DNA遭受氧化破壞,更可能轉變成癌細胞、或組織硬化、轉化酵素異常、代謝失能等文明病,這此均與細胞的抗氧化系統的平衡有關,因此,尋找天然的抗氧化物質成為許多研究者共同的課題,其中類黃酮因有抗氧化、抗癌活性,因此從植物分離的天然抗氧化物,近年在抗腫瘤的新藥來說相當受矚目,而蜂膠萃取物裡類黃酮佔15∼65%,可說是各種原料來源中的首選。

植物化學產物中生物類黃酮是屬於相當重要的多酚類物質,常見的類黃酮約有80種以上可被鑑定出來,主要可分成下列幾類︰黃酮(flavones)、異黃酮(iso-flavones)、黃烷酮(flavanones)、黃烷醇(flavanols)、黃烷酮醇(flavanonols)、黃酮醇(flavonols)、異戊二烯基類黃酮(prenylflavonoids)及花青素配基(anthocyanidins)等。

類黃酮在其化學結構上是以三面環狀,其中包含兩個苯環(A 和 B)與含氧的 pyran 環利用 C 結合而成,這是具有清除自由基的理想構造,不同類型的類黃酮其抗氧化活性架構、相位及官能基的排列有重要關係,特別羥基(HO-)的位置及數量有關,通常羥基數目越多抗氧化力越好。

至於異戊二烯類黃酮的抗氧化力更好,原因在於羥基(HO-)的位置及數量外,結構上多了10碳的倍異戊二烯基,可提供更多共軛雙鍵,能轉化更多的自由基,因此抗氧化力更好,相對就可以更有效的保護細胞及DNA的完成性,來達到保健的效果也更好,而這一類的類黃酮在太平洋群島的植物上被找到,而台灣及沖繩也在此區域中,可見台灣綠蜂膠具有相當高的開發潛力。

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台灣綠蜂膠的品質好嗎?

蜂膠所擁有的抗氧化物質實際相當多元,異戊二烯類黃酮、黃烷醇、檞皮素、白楊素、高良薑素和喬松素…、咖啡酸苯乙酯(CAPE)、異阿魏酸、咖啡酸、單寧酸…等,這些成分主要是蜜蜂所採擷的植物不同之外,在於植物的年齡及發展階段也影響著抗氧化物的產量及品質,通常樹齡高,有效成份含量較高,舉個例子:老欉的柚子比新欉甜、薑還是老的辣(薑黃素含量高)。

抗氧化物質清除自由基的效果強弱,重點在分子量高於400,結構上有多環連結、有(OH-)、多雙鍵的,可以產生共軛效應,應分子的電子傳遞有更高的自由度,並且可轉化更多的自由基,也能提升更多的抗氧化力更強,就台灣綠蜂膠所含的特有的異戊二烯類黃酮正好符合這些條件,所以抗氧化能更甚於其他國家來源的蜂膠,加上樹脂含量少,可利用率高,只是萃取技術運用得當,將是相當優質的蜂膠產品及新藥開發來源。

抗氧化力排名:
異戊二烯類黃酮>檞皮素>高良薑素>大豆異黃酮>咖啡酸苯乙酯>異阿魏酸>咖啡酸>單寧酸
經研究分析指出蜂膠中含有很多的烯萜類揮發物質,包括杜松烯、派烯、檸檬烯…等,具有祛痰、止咳、驅蟲、鎮痛、降血壓、降血脂、抗癌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其中現在很多癌症階段製劑物是通過提取三萜類化合物製成的。
*檞皮素與CAPE是著名的抗腫瘤細胞的成分
**阿魏酸是保養品的明星成分
***咖啡酸正是咖啡豆內的保健功能要角之一

台灣蜂膠之抗癌機制與促進神經幹細胞生長及分化的探討

台灣蜂膠之抗癌機制與促進神經幹細胞生長及分化的探討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16138669076108245998

part 1
蜂膠乃是由工蜂採集植物之e80;芽或樹皮之汁液所得之一種膠狀黏性物質。蜜蜂將蜂膠帶回巢穴並修飾與混合其它物質,包括有蜂蠟與蜜蜂之唾液。將蜂膠萃取,發現蜂膠成分含有非常複雜組成,這可能與當地之地理環境與植物林相有密切關聯。蜂膠長久以來已廣汎在許多的地方當做民俗療法之用藥。目前已發表文獻,已經顯示蜂膠具有抗腫瘤、抗氧化、抗發炎、免役調控、抗病毒及抗菌活性。而這些藥理特性一般認為與蜂膠含有大量之類黃酮有關。目前,從蜂膠分離並鑑定之類黃酮,包括有caffeic acid、 ferulic acid、 cinnamic acid、 chlorogenic acid 及它的酯類衍生物。這其中最有名的,是由巴西蜂膠所分離之CAPE (caffeic acid phenethyl ester) 具有強效抗發炎、抗氧化及抗腫瘤活性。
許多文獻已經報導天然物(natural products) 應用於癌症之化學治療,例如taxol、adriamycin、VP16、camptothecin及 carnosol,這些化合物皆具有誘導癌細胞自我凋亡之活性。本論文研究台灣蜂膠的成分組成及生物活性,到目前為止,已有六個成分被分離鑑定,由核磁共振(NMR)光譜顯示,這些化合物的化學結構屬於prenylflavanone類。這六個化合物中,四個是新的化合物,分別命名為propolin A、propolin B、propolin E、及propolin F;另外二個已知化合物,我們稱為propolin C (nymphaeol-A)及propolin D (nymphaeol-B)。後二者雖為已知結構,但是尚未發現有相關生物活性方面的報告。
本篇論文研究台灣蜂膠之抗癌生物活性顯示,propolin C 及propolin D比CAPE擁有更強之誘導人類黑色素細胞瘤 (human melanoma cell)自我凋亡的活性,IC50 約為8.5μM。但是,這六個化合物所造成之癌細胞自我凋亡機制是相同的。Propolins是經由活化caspase-8、Bid、cytochrome c 從粒線體釋放至細胞質,再活化caspase-9、caspase3、PARP最後造成DNA之片段化;這個過程稱為粒線體有關(mitochondrial-dependent pathway)之活化機制。在抗癌方面六種propolins有不同程度的抗癌活性propolins D≧C>E>A>B>F它們的IC50分別是8.5, 8.5, 11.7, 13.6, 17.0, 35.4 μM。在抗氧化活性方面評估了這六個化合物抑制Xanthine Oxidase之活性。結果顯示propolin C、propolinE、propolin D比CAPE擁有更強的抑制活性;IC50分別為17.0 μM、17.0 μM 、22.0 μM、45.0 μM。在清除自由基方面,結果顯示propolin C、propolin A、及propolin B比CAPE擁有更強清除自由基的活性。
台灣蜂膠擁有豐富之prenylflavanones類黃酮化合物,並且顯示具有強效誘導多種癌細胞自我凋亡及抗氧化的活性。進一步比較台灣蜂膠與巴西蜂膠之多酚類(polyphenols)含量、清除自由基能力、抗癌活性及化學組成。結果顯示,台灣蜂膠含有較高量之多酚類及具有較強之自由基清除能力。在抗癌方面,台灣蜂膠擁有較強之抗癌活性,約比巴西蜂膠強十倍,最後利用HPLC分析七種台灣不同產地及四種不同巴西產地之蜂膠,結果顯示,台灣蜂膠含大量之propolin C、propolin D、及propolin F。然而,巴西蜂膠則含有豐富之CAPE。本研究結果顯示,蜂膠素propolins是台灣蜂膠所特有的成分,並足以解釋為何台灣蜂膠比巴西蜂膠擁有更強的抗癌及抗氧化活性。
part 2
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是挽救受損的神經細胞並且刺激神經再生較理想之策略。神經幹細胞不僅存在於發育中的哺乳類神經系統,同時亦存在成年的哺乳類器官中,包括人類。神經幹細胞可以由胚胎幹細胞衍生。然而,調控內生性之神經幹細胞之機制,還不是非常清楚。目前已經開始使用神經幹細胞來修補受損之細胞,並且活化內生性神經幹細胞來提供“自我更新”。對於神經幹細胞,我們已有初步的瞭解。然而,我們必須能夠控制它們的增生或者分化為各種子代細胞。許多的報告顯示,神經幹細胞在哺乳類中樞神經系統發育至成熟過程中被發現,這些細胞可以被分離,並且放大數量在有生長因子的培養條件下,而這些因子目前已知包括有bFGF及EGF。假若將這些生長因子去除,再適量補充一些物質或者其它生長因子或親神經性因子,神經幹細胞會分化為neurons, astrocytes及oligodendrocytes。 許多的親神經性因子已被發現,包括有GDNF,BDNF,NGF, NT3, NT4, PDGF,這些因子都是非常有活性促進神經細胞存活。然而它們在臨床使用上受到許多的限制,原因是投予這些因子時不易到達腦部,然而,假若有一些小分子化合物能夠活化內生性神經幹細胞,促進細胞的增生或分化或者加強親神經性因子之訊息傳遞,或許可以提供另外一種預防退化性神經疾病或治療的策略。
在這篇論文,我們評估propolin A,propolin B,及propolin C可否促進腦皮質神經細胞的存活,或者影響神經幹細胞的形成,或者分化的命運。結果顯示,propolin A及propolin B在低密度神經細胞培養條件下,明顯抑制神經細胞的死亡,增加細胞的存活。在神經幹細胞的形成方面,結果顯示propolin A比 bFGF或EGF更明顯地會促進神經球的形成,並且維持這種球狀特性。訊息傳遞的研究顯示,造成這個原因可能是propolin A及propolinB 促進幹細胞磷酸化AKT及ERK,並且增加Trk-B蛋白表現。更進一步,我們評估propolin A 是否可以影響神經幹細胞分化為神經細胞,結果顯示propolin A 比bFGF或者EGF更有能力誘導。 在神經保護方面,propolin A明顯的保護腦皮質神經細胞免於rotenone或過氧化氫攻擊所造成的死亡。所有的這些結果顯示propolin A可能具有親神經性因子活性。
茶是世界上受歡迎的飲料之一,它具有美好的滋味及濃郁的芳香,近幾年很多報導都認為對身體之健康有益。並使用毛細管電泳分析新鮮茶葉及烏龍茶的theanine、caffeine、及catechins,我們評估這些茶湯對神經幹細胞分化活性之影響,結果顯示未處理之幹細胞能夠貼附於培養皿底部,並且促進神經幹細胞分化,可觀察到神經纖維往外生長。然而,處理茶湯之細胞則無法貼附培養皿底部,抑制了神經幹細胞分化。為了探討何種茶成分能夠擁有這個作用,我們進一步處理0到50μg/mL之EGCg,發現在20μg/mL就能明顯抑制細胞分化,然而,當我們使用高劑量的caffeine (50μg/mL)及theanine (348μg/mL),發現這二個化合物並不會抑制神經幹細胞分化。這個結果暗示EGCg可能影響神經幹細胞分化,並且在濃度約20-30μg/mL可能有部份細胞毒性。
總結來看,我們認為台灣蜂膠之多酚類,尤其是propolin A,可以有效促進神經幹細胞存活,並且可以誘導神經幹細胞分化為神經細胞,但茶多酚,特別是EGCg,可能有部份細胞毒性,並且影響神經幹細胞的分化命運。

台灣綠蜂膠對大鼠肝臟星狀細胞株抗纖維化之研究

探討台灣綠蜂膠及其純化物蜂膠素G對大鼠肝臟星狀細胞株抗纖維化之研究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3955344252448528413

近年來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排名我國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在患有肝疾病之患者不論一開始的肝損傷原因為何,肝纖維化是大部分慢性肝病所共有的特徵。在肝臟中,肝星狀細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s) 的活化是產生肝纖維化的主要原因,隨肝臟損傷程度增加,α-平滑肌肌動蛋白 (α-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 的表現也會上升進而導致胞外基質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過度沉積,朝向纖維化的現象發生。目前許多研究致力於尋找出能治療或改善肝纖維化的藥物。而蜂膠是非常受歡迎的保健產品,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將之作為天然醫療用的記載,近年來的研究證實,蜂膠具有抗氧化、抗腫瘤、抗發炎以及保肝的功能。本實驗所使用的蜂膠素 G (propolin G) 是從台灣綠蜂膠 (Taiwanese green propolis) 萃取物所分離出來,屬於異戊二烯類黃酮,目前已知具有神經保護以及抗癌之功效。本實驗藉由 TGF-β1 刺激活化大鼠肝臟星狀細胞株 HSC-T6,以台灣綠蜂膠萃取物或蜂膠素 G 處理細胞探討其對細胞的影響。結果顯示,以 TGF-β1 1.5 ng/ml 可明顯提高 α-SMA 蛋白表現;隨著台灣綠蜂膠萃取物或蜂膠素 G 的濃度越高,細胞生長情形明顯被抑制;並且在西方墨點分析 α-SMA、膠原蛋白 (collagen) 有降低的現象;凋亡相關蛋白結果顯示,隨著台灣綠蜂膠萃取物或蜂膠素 G 的濃度越高 cleaved caspase 3、cleaved caspase 7 表現也越明顯,顯示細胞有可能是透過細胞凋亡的方式抑制其細胞生長;在處理台灣綠蜂膠萃取物或蜂膠素 G 1 小時後,磷酸化 JNK 有提高並且 Smad2/3 下降之情形;綜合實驗結果,台灣綠蜂膠萃取物或蜂膠素 G 可藉由抑制細胞生長,並且活化細胞走向凋亡而降低肝臟纖維化之現象。

綠蜂膠-三國類黃酮含量比較測試

檢驗蜂膠常用的8種方法